•  
  • 张掖:璀璨“夜经济”点亮城市新生活
  • 云千重,山千重——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
  • 中国色彩——遇见·多彩阿拉善
  •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!
做客墨脱乡村,门珞村民用非遗民俗给你不一样的旅行体验
来源:墨脱文旅微信公众号 | 作者:pmo07de44 | 发布时间 :2025-10-29 | 1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  在西藏东南部,雅鲁藏布江下游,隐藏着一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——墨脱。

  这里是门巴族、珞巴族、藏族、汉族等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,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墨脱的乡村,做客门巴族和珞巴族家庭,体验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非遗民俗。

在这里

你可以品尝香甜的黄酒

聆听动人的萨玛酒歌

享用香脆的薄饼

看看门巴族珞巴族传统的吊脚楼

这些非遗民俗

不仅是门巴族和珞巴族文化的瑰宝

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

酿酒

门巴黄酒酿制技艺

  走进门巴族村落,最先迎接客人的往往是一碗醇香的黄酒!别看这酒黄澄澄的,它可是用神奇的鸡爪谷酿造的“宝藏饮品”。




  说到鸡爪谷,它可是墨脱的“网红谷物”!长得像鸡爪,营养价值却堪比人参。在当地人眼里,闻到鸡爪谷的香味,就找到了回家的路~




  鸡爪谷是制作黄酒的关键原料。制作时,先将鸡爪谷脱粒,与研磨成颗粒的玉米一起炒熟、煮熟,待散热后撒上自制酒曲,发酵1-3天,再密封保存2-3个月,最后通过竹筒或葫芦过滤,便制成了色泽黄褐、清香甘甜的黄酒。

  门巴黄酒不仅香甜可口,还有解乏、防风湿、生津止渴等多重功效。



  在墨脱,每逢节日、婚丧嫁娶、招待亲朋好友、劳作休闲时,门巴族人都会共享黄酒。对于长期生活在外地的墨脱门巴族和珞巴族青年来说,这酒香更是浓浓的乡愁。

歌声

门巴萨玛酒歌

  酒至酣处,歌声自然响起。门巴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,他们的歌,曲调优美、流传久远。

  门巴族习惯把民歌和歌舞音乐统称作“萨玛”,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如生产劳动、婚丧嫁娶、建新屋等都离不开“萨玛”的陪伴。




  当门巴族人举起黄酒,萨玛酒歌便在峡谷间回荡。这些流传久远的旋律,讲述着民族的历史,表达着生活的喜悦,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情谊。

  在墨脱的夜晚,围着篝火,听着萨玛酒歌,品着门巴黄酒,你会感受到这个民族最真挚的情感流淌。

美食

薄饼制作技艺

  门巴族和珞巴族是生活在墨脱的主要民族,虽在大山深处,但温暖且湿热的气候却让这里成为西藏少有能种植水稻的地方。也因此,这里众多的美食也围绕大米展开,薄饼便是其中的代表。



  薄饼(门巴语“给不当”)是门巴族人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,逐步发明、创造出来的最为独特的门巴饮食文化之一。只有在节庆日或祈祷祭祀时,门巴族人才会制作这种美食。



  对于生活在墨脱的门珞民族来说,薄饼是上天最好的馈赠。沐浴阳光雨露长成的墨脱大米,在靠山靠水的门巴族和珞巴族老百姓手中,摇身一变成了劳动者专属的美味。



  游客若在门巴新年(藏历12月1日)或藏历新年(1月1日)期间到访,可在巴登村、地东村、卡布村等门巴族或珞巴族村落品尝到这一特色美食。

建筑

吊脚楼建造技艺

  前往墨脱的乡村做客,这里的吊脚楼是绕不开的,因为它们代表着门珞民族曾经的艺术意象。



  吊脚楼建造技艺世世代代传承而来,现今已有300多年历史。吊脚楼最大特点就是建房时无需用到一颗钉子,但却挺拔坚固、夏凉冬暖、居住舒适,被外来人称为“无钉房”。




  墨脱吊脚楼一般为干栏结构,屋内地板与地面相距1~1.5米,地板四周用石块砌成,留一小口,饲养牲畜和堆放柴禾。住房绝大多数用木板作墙壁,屋顶呈“人”字形,上面用茅草、木板、竹片等覆盖。

  这样的建筑结构,既解决了地理条件的约束,又节约了耕地,它们散布在山川江流间,让寂静的大地热闹起来。

温馨提示

  饮食品尝篇

  黄酒虽香甜,后劲很足,请量力而行哦~

  拍照打卡篇

  吊脚楼拍照最佳时间:早晨云雾缭绕时,傍晚夕阳西下时

  旅行体验篇

  峡谷间早晚温差大,记得带件外套,美丽与温暖都要兼顾

  心灵准备

  录制萨玛酒歌时,不妨放下手机,用心灵去感受更美妙

做客墨脱乡村

不仅仅是一次旅行

更是一次文化的沉浸

来墨脱吧

让门珞村民用非遗民俗

给你一次不一样的旅行体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