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 
  • 张掖:璀璨“夜经济”点亮城市新生活
  • 云千重,山千重——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
  • 中国色彩——遇见·多彩阿拉善
  •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!
内蒙古阿拉善盟文明基因的干旱区密码
来源:直播旅游网 | 作者:pmo07de44 | 发布时间 :2025-04-26 | 9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  文明基因的干旱区密码:内蒙古阿拉善盟马鬃山、银根与曼德拉山古石器遗址申遗的全球文明史价值

  ——兼论欧亚草原文化互动、人地关系重构与边疆文明认同的世界遗产实践

  作者:杜学智

  一、北疆文化视域下的文明探源:遗址的时空定位与研究坐标



  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,北疆地区以“草原文明摇篮”的独特身份,承载着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对话、欧亚大陆文化交融的千年记忆。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马鬃山、银根与曼德拉山古石器遗址,正处于北疆地理与文化的双重枢纽——东接蒙古高原游牧文化区,西连西域绿洲文明带,南望黄土高原农耕文明区,北通欧亚草原核心地带。这些遗址不仅是北疆史前人类活动的物质见证,更是解码“北疆文化”形成机制的关键钥匙:它们记录了人类在极端干旱环境中开拓生存空间的技术智慧,见证了草原丝绸之路早期文化互动的隐秘脉络,更构建了边疆地区从“自在”到“自觉”的文明认同基石。在“北疆文化研究”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的背景下,推动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,既是对北疆文明独特性的国际认证,更是以遗产保护激活区域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。

  二、遗址价值:北疆文化的三重文明基因解码



  1. 地理基因:干旱区文明的生存范式与技术谱系

  马鬃山与银根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,属于北疆干旱荒漠带的核心区,却因古水系(如古居延海、古弱水流域)的存在,成为史前人类“逐水而居”的生命驿站。已发现的细石器遗存(如船形石核、几何形石镞)展现了北疆先民独特的技术适应策略:通过压制法制作微型工具,高效利用有限石材获取猎物;利用鸵鸟蛋皮、动物骨骼制作装饰品与容器,彰显对干旱区稀缺资源的精细化利用。曼德拉山岩画中狩猎场景与动物纹样的叠加层,更揭示了从狩猎采集向游牧经济过渡的动态过程——这正是北疆文化区别于湿润区农耕文明的核心特质。这些遗址若得到系统发掘,将首次建立北疆干旱区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完整文化序列,填补“中国北方干旱区文明起源”研究的关键缺环,为理解北疆文化“适应极端、多元共生”的地理基因提供实物证据。

  2. 交流基因:欧亚草原文明的北疆枢纽功能

  马鬃山地处“草原丝绸之路”东段“阿尔泰-阴山”通道的南缘,其细石器技术特征与蒙古高原的“扎赉诺尔文化”(距今1.2万年)、西伯利亚的“马尔塔文化”(线粒体DNA显示与美洲原住民相关)、中亚的“卡拉套文化”(几何形细石器传统)高度相似,暗示这里曾是旧石器晚期东西方技术交流的“十字路口”。银根地区发现的大型砾石砍砸器与细石叶共存现象,可能揭示了本地狩猎技术与外来细石器工艺的融合创新,印证了北疆作为“文化杂交带”的独特功能。曼德拉山岩画中的“车辆纹”“骑士纹”则与欧亚草原斯基泰文化存在关联,表明青铜时代北疆已成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技术、艺术交流的前沿。这些遗址串联起的“北疆文化走廊”,打破了“草原文明单向传播”的传统认知,实证了北疆在欧亚大陆文明互动中的“双向枢纽”地位,为重构“多元一体”的北疆文化交流基因提供了时空坐标。

  3. 认同基因:边疆文明的历史建构与现代启示

  从匈奴“龙城”遗址到元代“亦集乃路”古城,北疆始终是多民族共享的历史舞台。马鬃山、银根古石器遗址的发掘,将这一历史链条前推至万年前:早期人类在干旱区的协作求生,奠定了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生态伦理;细石器技术的传播与融合,预示了后来游牧民族“因俗而治”“兼容并蓄”的治理智慧。曼德拉山岩画中不同时代、不同民族留下的图像叠加,更是北疆文化“层累建构”的视觉隐喻——从史前猎人到游牧骑士,从突厥文题记到蒙古文刻痕,每一层遗存都在诉说“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”的文明逻辑。这种“多元一体”的认同基因,不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层历史依据,更以“边疆文明自觉”回应了国际学界对中亚-蒙古高原文明互动的“碎片化”叙事,确立了中国北疆在全球游牧文明研究中的主体地位。

  三、申遗实践:北疆文化的世界遗产化表达



  1. 学术价值的国际化转译:从区域发现到全球命题

  世界文化遗产的“突出普遍价值”要求遗址承载对人类文明具有普遍意义的贡献。马鬃山、银根与曼德拉山遗址的申遗,可将北疆文化置于三大全球命题中:

  干旱区人地关系:作为全球同纬度干旱区面积最大的连片遗址群,其微环境考古成果(如古水系变迁与人类聚落分布模型)可为全球干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;

  游牧文明起源:通过细石器技术演变与动物考古研究,揭示“从狩猎到游牧”的经济转型机制,补全全球畜牧业起源的“北疆篇章”;

  文明交流理论:以“草原丝绸之路”早期节点的实证,挑战“文明中心论”,构建“多极互动”的全球文明交流新范式。

  2. 保护体系的在地性创新:北疆经验的国际输出

  针对北疆干旱区遗址保护的特殊挑战(风蚀沙化、极端温差),申遗过程可推动三大创新:

  技术融合:集成无人机遥感(监测遗址微侵蚀)、3D打印(濒危岩画原址加固)、区块链技术(文物数字化存证),形成“科技+生态”的北疆保护模式;

  社区参与:建立牧民“文化守望者”制度,将传统游牧生态知识(如季节性迁徙路线、水资源利用智慧)融入遗址监测,实现“学术保护”与“本土智慧”的有机结合;

  跨国协作:联合蒙古、俄罗斯、哈萨克斯坦等国,发起“欧亚干旱区文明带”跨国申遗计划,构建北疆文化与周边游牧文明的对话平台,强化中国在欧亚大陆文明研究中的话语权。

  3. 文化认同的当代性建构:从遗产保护到价值传播

  申遗成功后,可通过“三个转化”激活北疆文化的现代价值:

  学术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:在遗址区建设“北疆文明探源研学基地”,开发“石器制作体验”“岩画解码”等互动课程,培育青少年的边疆文化认同感;

  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:打造“北疆文化旅游环线”,串联马鬃山石器遗址、曼德拉山岩画、额济纳胡杨林等资源,发展“考古+生态”特色旅游,助力乡村振兴;

  本土实践转化为国际话语: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平台,发布《北疆干旱区遗址保护白皮书》,分享中国边疆文化遗产保护的“多元共治”经验,使北疆文化成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生动注脚。

  四、结语:在遗产坐标中锚定北疆文化的未来



  阿拉善盟的古石器遗址群,是北疆大地馈赠给人类的文明密码——它们沉默却有力地诉说着:在极端环境中,人类如何以技术创新突破生存极限,以开放包容促进文明互鉴,以长期适应培育生态智慧。当这些遗址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体系,北疆文化将超越地域局限,成为全人类理解“文明多样性”与“环境适应性”的重要参照。这不仅是对北疆先民创造力的致敬,更是当代中国对“文明永续发展”的承诺:在守护古老遗址的同时,我们正书写着北疆文化与世界对话的新篇章,让“各美其美、美人之美”的文明基因,在新时代的北疆大地上继续传承、生生不息。

2025年4月23日